您现在的位置: 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机制 > 正文 > 正文

心律失常领域的,这些l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7 10:48:22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年心律失常领域多项大型研究结果相继发布,新数据为领域内学者积极开展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加快了心律失常诊疗观念的更新。新年“心”观点,本期让我们聚焦心律失常,盘点、梳理年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跨越、启航。

作者:医院刘少稳

刘少稳教授

导管消融与传统药物治疗之争“硝烟再起”

CASTLE-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例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其中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例接受传统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发现,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38%,全因死亡率降低47%,因心衰进展住院率降低44%,心血管死亡率降低51%。

CASTLE-AF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果有望进一步提升导管消融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的推荐级别。

家庭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崭露头角

房颤病程早期通常缺少典型症状,因此如何进行准确的房颤早期诊断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远程、家用是目前诸多医疗设备发展的重点方向。

年公布的mSToPS研究纳入例受试者,入组受试者均需佩戴自助连续心电监测贴片,并被随机分为即时监测组(n=)和延迟监测组(n=);该研究同时纳入条件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个月时,即时监测组房颤新诊断率为3.9%,延迟监测组为0.9%;1年时即时监测组新诊断房颤例数同样高于对照组。此外该研究还表明,主动监测心电与抗凝剂使用率、门诊心血管病检查率及初级保健就诊率增加相关。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在高风险房颤人群中,与延迟监测相比,使用家庭可穿戴式心电传感器贴片进行即时监测,可提高4个月后的房颤诊断率。与未监测的对照组相比,受监测个体具有更高的房颤诊断率,更多的患者开始使用抗凝剂治疗,同时提高了1年时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ABC死亡风险评分表现不俗

瑞典学者希贾尼(Hijazi)教授等开发和验证了包含临床信息和生物标志物在内的接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ABC死亡风险评分(包括年龄、生物标志物、临床病史)。

ABC死亡风险评分在例随机接受阿哌沙班或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中进行开发和内部验证,中位研究时间为1.9年;外部验证在例随机分配接受达比加群或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中进行,研究时间为2年。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之时获取受试者样本,通过Cox回归评估了有助于预测全因死亡率的变量,每个变量可得到一个与模型系数成比例的权重。在推导队列中有例患者死亡,验证队列中有例。根据研究结果,重要的死亡预测因子包括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T(TnT)、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年龄、心衰,上述变量均被纳入ABC死亡风险评分中。

此外,该评分也得到了较好的校正,与基于所有临床变量的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C指数(推导队列0.74对0.68;验证队列0.74对0.67)。

该研究进一步结果表明,在ABC得分较高的患者中,阿哌沙班组死亡率降低最显著。综上所述,ABC死亡风险评分用于房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表现良好,可能有助于房颤患者的整体风险评估。

新研究再次敲响加强专科管理的“警钟”

年发布的一项旨在确定综合性个体化干预是否可提高房颤人群口服抗凝药使用率、改善预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房颤专科管理(包括患者教育、多学科团队、决策支持软件、协调护理等);另一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作为对照。

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房颤专科管理组患者因心血管病住院或死亡的相对危险下降35%,全因死亡率下降44%。

该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房颤专病门诊实施个体化管理,可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使用依从性,并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心律失常预测因子相关研究再添新证

年发布的一项心律失常预测相关研究,纳入88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和例非Brugada综合征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理检查和阿马林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阿马林试验前,53.4%的患者出现了诱导性室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率更高(65.9%对42.7%);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基底段心室电位持续时间更长。

进行阿马林试验后,此前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但两组患者间的基底段电位特征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基底段电位大小是预测诱导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

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大有可为

基于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的发展,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技术因其无创、精准、立体消融病灶的特点,逐渐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称为立体定向心律失常放射消融治疗(STAR)。

经导管消融和STAR均是通过不同能量形式破坏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或消除异常病灶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其中STAR可通过体外射线聚焦,实现无创、高效、三维消融心律失常病灶,更适用于无法耐受介入手术或麻醉及病灶位置较深的病例。

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由于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STAR的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目前已有研究正在招募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STAR的安全性和疗效,期待其结果。

未来随着无创电生理标测技术和放疗技术的发展,STAR技术有望使更多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更精准、更高效且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

希氏束起搏方兴未艾

与双室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更有效地进行心室再同步化,降低QRS持续时间、左室激活时间及左室不同步指数。

此外,希氏束起搏还能产生更大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有利于改善血压水平。

未来期待有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比较希氏束起搏与传统双室起搏的心室再同步效果。

▼更多阅读▼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糟了,是心动的感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医学年度网络盛典』直播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tidianan.com/xlscjz/547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心律失常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