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启航
广东扬帆
吴书林教授,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探索及临床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曾获中国心脏电生理杰出贡献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国家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等殊荣。
吴书林出生在江西临川,小学在农村就读,高中毕业于临川中学(临川中学即现在的临川一中)。少年吴书林对脑脊髓膜炎、先天性心脏病、艾生曼格综合征等这类医学名词一无所知,他还只是一位黑眸蕴藏坚定、俊逸透着文雅,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翩翩少年。
年,国家还处于经济复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期,江西的农村依然普遍贫穷,缺医少药。那一年,农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肆虐,村里很多人因此疾病离开人世,一幕幕画面触目惊心。面对这种公共疾病的无力感,使萦绕着悲伤色彩的吴书林心里埋下了一颗静待萌芽的梦想种子——做一位救死扶伤,能与死神较量的医生。
几年后,有一种叫“艾生曼格综合征”的医学名词撞入吴书林清明的眼眸,55岁的奶奶因患先天性心脏病未能及时治疗,发展为艾生曼格综合征而与世长辞。黯然与悲伤化作雨水灌溉着深埋心底的梦想种子,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找寻阳光。
年,吴书林披星带月,晨读晚习。高考当天,他推了50%葡萄糖带病应“战”,艰辛裹挟着“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感慨,最终获到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分数高出本科录取线。吴书林毅然报考了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
所谓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
5年的大学生涯,吴书林用努力刻苦一步步揭开宏伟的医学殿堂面纱,吸收着浩瀚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尽可能的多接触和掌握医学前沿知识,为以后的行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吴书林从江西医学院顺利毕业分配至江西医学医院(简称:二附院)工作三年,二年为医,一年为师,医学事业正式启航。羽翼已就,振翅待飞。
吴书林牢记医者神圣使命,不忘医者光明初心。他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繁重艰辛的临床工作和医学教育事业中,不断思索领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对医疗事业付出无限热爱,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学生们、患者及家属们高度的好评。他不仅救死扶伤,还作为二附院急诊科的组建者之一,参与急诊患者救治体系建设的研究探索。“只要坚持不渝,总会结出幸福之果”,便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图:吴书林教授在为患者进行诊疗
吴书林在心血管科工作的时间最长,在各种急性心肌梗死、极高危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卒中等危重情况的抢救过程中,儿时奶奶离世的记忆,像钝了的锉刀割开伤口,这种至深的悲痛成了他强有劲的内驱力。从此,吴书林确立了誓当“心脏修理工”,为心血管专业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始于足下,毕于远方。
年,不甘平凡的吴书林,为尽早实现造福更多心血管病患者的心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深造成就更完整的自己。通过努力,他如愿考上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攻读心血管硕士学位。从此,吴书林的心血管事业之舟正式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之地的广东扬帆启航。
常言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在广东深造的几年,三分天赋加七分努力的他有幸遇到了生命中的几位贵人,一是导师冯建章教授,二是老院长罗征祥教授,三是林曙光院长(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导师在学业上的精心指导与培养,让他受益匪浅。院长们的信任与鼓励,使他莫感荣幸。毕业后,他们将吴书林教授留在了心血管研究所(医院),让他心无旁骛地为心血管事业继续奉献智慧与力量,造福百姓。
年,林曙光院长向广东省卫生厅推荐吴书林教授担任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同时,还任命他为心内科常务副主任,处理心内科日常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事业不断攀上高峰。
年,吴书林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至今已治愈近例各种心动过速患者。为进一步拓宽自己在心血管学科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学科最前沿进展,接轨国际一流医疗水平,吴书林分别于年和年先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进行深造,与世界顶尖医学专家交流救治经验,探讨疑难杂症病例,如饥似渴地学习武装充实着自己。他将最先进的救治理念及水平带回国内,这大大提升了我国心血管治疗的短板及救治能力。
“不进行医学科学研究,不带好学生,不培养好接班人,一切都是徒劳”。“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吴书林教授总是以这种“高要求、高责任、高奉献”的思想来要求自己和学生。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医学)。医术固然重要,医德却更重要。没有医德,医术再高明,就像无源之水的窠臼,脱离了医者仁心的本质,就不能全心全意服务患者”。吴书林郑重地说:“医术治病,医德暖心。”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执着的吴书林带领团队励精图治,不断抢占心血管医学高地。年,“三维心电解剖标测技术”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率先应用(国内),开展了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标测定位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其团队的快速性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探索、三维标测和导管消融研究在国内、部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为心血管患者健康带来了更多的福音。
不懈努力的吴书林用坚定的探索步伐,在攻克心血管疾病的漫漫征途中,十年如一日的全身心投入到心律失常基础研究指导工作,同时也致力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研究中。从医路上,他比同龄人经受更多的磨难与艰辛,从而使他的工作和教学更加出类拔萃。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不懈努力,所以成就初心。吴书林始终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走好自己事业长征路的同时,也迎来傲人的成绩,荣誉接踵而至: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九五”期间“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年获广东省“名医工程”项目,年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年获国家重点课题一项……
图:吴书林教授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图:吴书林教授(中)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两个爱人
为爱工作
上天总是眷顾努力的人,漫漫职业道路上,闪耀的吴书林将二位“爱人”双拥入怀。第一位贤惠的爱人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他的同事,他们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在困难时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善良的妻子为了吴书林甘愿奉献,做无条件支持他拥抱第二位“爱人”的助推器,给丈夫温暖的家。第二位调皮的“爱人”——心血管病专业(特别是心律失常专业),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挑战和乐趣。吴书林每天积累平凡的努力,“爱人”也带给他自身能力无限的进步。
“有两个爱人相伴左右,感觉有底气、有动力、有定力,心里也踏实。当遇到急危疑难患者时,有时难免心急气躁。此时,能给予无限启发、无限勇气坚持下去的毅力就是这两位爱人”。他脸上洋溢着微笑说。
图:吴书林教授
学成反哺故里
振兴家乡医疗发展
江西,承载着他对乡土最厚重的情感,也是他医学梦的起点。吴书林教授经常回到江西一附院、二医院进行讲学指导、手术带教等,与同仁们一起交流分享。他说:“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心血管专业标志性技术之一,在当时,江西这个学科的临床水平及发展相较于广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后来,医院的介入技术有很大的提升,开展得非常好。尤其是二附院的程晓曙团队,一直有很大名气。”
“要把毕生所学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医疗发展添砖加瓦”。这是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也是他脚踏实地行动。
图:吴书林教授返乡义诊
享有医学盛名的吴书林经常会有家乡人找他看病或托他寻医就诊,他都热心帮助,施以援手。不管是在广州看诊还是回乡义诊,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慕名而来的家乡病患遗憾而归非他所愿。他想:要满足源源不断的求医需求,需有一个专业团队,才能让家乡广大的群众健康得以保障。后来,有家乡的相关部门找到吴书林,希望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这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年9月30日,医院正式签约挂牌成立“吴书林教授工作室”。
“我们制订了一套方案,进行远程会诊、教学和科学研究,并定期来此坐诊把关,高效科学的为家乡病患排忧解难,及时解除患病痛苦。”吴书林说:“以此为契机,将‘吴书林教授工作室’搭建成一个专科人才培养平台,重点为家乡培养更多的心血管学科精英,将‘输血’变为‘造血’,实现家乡整体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图:“吴书林教授工作室”授牌合影
专家简介
吴书林
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心律失常学组组长;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及英文版)编委;《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美国PACE杂志副主编等。广东省医学会促进老区及基层医学发展专家委员会心内科学组组长,在粤赣籍医学专家团心内科学组组长。
擅长: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脏电生理与心脏起搏,心力衰竭与冠心病、高血压的诊疗等。
~点击“分享”,告诉T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