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大家好,这里是悦读国学。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是老子《道德经》的第30章,下面是逐句详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用天道规律来辅佐君主的人,不凭借武力逞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其,代词,意思是:那,那样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不厌其烦。事,指人的行为、活动。比如我们常说的家事、公事。其事,意即,那样做。指动用武力,用蛮力逞强这种事好还好是副词,读三声,是容易,便于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事情好办,这道题好做,再比如,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这个地方存在一个争议点,就是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好读作四声,也就是hào,是常常会的意思,当然这样解释也可以,不过我个人认为,容易发生,和常常会方生,从这个必然性来讲,读三声更确切一些。你说常常会,那么这个概率是多少,不好说,也就是有时候会发生,更多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发生,而读三声,容易发生,就有一种必然性在里面,程度上更准确,更贴切。实际上,主流的方式也是读作三声,只有个别的注解读四声,但是没什么大不了,都可以还——就是返回的意思,引申为报复、回报。比如,我们常说的词:还礼、还击、还嘴等等其事好还,意即——动用武力逞强,很容易遭到报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师,军队,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处chǔ居住:这里指驻扎这里也是同样存在一个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个处,读四声,也就是chù,地方的意思但是,所后面跟着动词,是表示动作承受的对象或者具体内容,比如所听,所想,所见所闻,所说,等等,这里的所处,就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你后面跟着名词,做地方理解,一是没有这种用法,而且解释的不通顺,如果把所处,硬生生说成所到之处,就有一点牵强附会了。这一句,意思是,军队驻扎过的地方,田地里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常有灾荒。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善——最好的方式,境界有——动词:出现果——结果。有果——意即达到目的,事成。已——停止此句,意即一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兵,最好的方式,就是达到目的就立即停止行动,不要以武力逞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矜,自大,伐,自夸。此句意即事成也不要自大自夸,达到目的也不要骄傲自满,要认识到自己虽然取胜,但是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达到就可以了,不要凭借武力继续逞强。物壮则老事物壮大之后随之会逐渐走向衰亡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物壮则老,盛极必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反面,凡是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不要沉浸于胜利之中,一发而不可收。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是,就是指上面所说,果而不已,老子说了,这样做,不道,就是说,不合乎天道不道早已,不符合道,很快就会自取灭亡。解读重点说一下,第一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学习道德经,必要的程序,首先,在字面上,你得理解,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字面上意思,还是得清楚,不至于一头雾水。以第一句为例以,就是凭借,依据;道,不用多说了,以前我解释的很多佐,辅佐;人主,就是君王,领袖兵,武力,强力;强,逞强其事好还:这样做容易,还,返回,还回来,也就是报应之意字面意思——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使用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的人,容易遭受报应这是字面理解当然,老子写道德经,其实并不是为了帝王,不是给他们看的,其实,是写给百姓看的春秋时期,有一种写作手法很流行的,叫做,身国同构,就是说,人主,指什么,心灵;兵,指动用强力,强,勉强,逞强,违背自然法则做事。天下,指代外界以兵强天下,意即——向外界用强力,违背自然法则做事。这样做,很容易招致灾祸。老子此言,旨在告诫我们:应该让心灵回归于大道,按照自然法则做人做事,不要向外境强求,强求于身外之物,一定会遭受挫败平时呢,尽量避免,与人争执,争斗,使用蛮力,暴力之后,一定会出现磨难其事好还你向外发送不好的能量,一定会返回不好的能量,只有自己承受,躲不过,跑不了,所以,不要心存侥幸,做事情,先想想后果。大道其实就是一个能量场,天道好还,你给它发送什么,它就会还给你什么,你平静祥和,得到的就是吉祥如意,反之,暴戾乖张,一定险象环生。心不乱,就可以化险为夷,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如果你说,我心态好,也努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什么处境没什么改善?不要急,幸福已经在赶来的路上,磨难也正在悄然褪去。你需要的只是默默坚持,耐心等待有一句话说的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tidianan.com/xlsczy/1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