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过去许久了,因为不涉及到可能的纠纷了,才敢将这件事公之于众。对于麻醉科医师,大众的印象似乎一直处于“只会打麻药”的层面。实际上,麻醉医师不仅会麻醉,更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能手。在医院,麻醉医师都要肩负抢救病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麻醉医师对患者生命体征具有超强的掌控能力。另外,气管插管以及心肺复苏等技术,也是麻醉医师信手拈来。然而,那段时间的一个抢救,让我们全科人都陷于伤心的状态。时间来到年,在一个值班夜,我们麻醉科的年轻医师小李参加了一场抢救。她到达急诊科的时候,急诊科同事已经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由于患者头大脖子粗,急诊科同事担心无法准确进行气管插管,因此才请麻醉科支援。看到抢救正在进行,小李立刻进入抢救角色。抄起喉镜,几秒钟就把气管导管插进患者的气管了。随后,看到汗如雨下的急诊科同事正在进行胸外按压,她要求替换一会。按理说,大家轮班进行胸外按压是医疗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毕竟,胸外按压是一项极为耗费体力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一次“好心”,让小李以及我们科都成了“背锅侠”。经过抢救,患者心跳回来了。随着循环的趋于稳定,呼吸也变得规律起来。看到肚大如鼓的肚子以及多斤的体重,大家都成就感十足。急诊科同事,也迅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门外焦急等待的家属。然而,就在大家准备将患者转移至重症监护室以进一步治疗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原本正常的血氧,逐步下降。已经规律的心电图,再次出现早搏和心律失常,呼吸也似乎极为不规律。拍打患者,也毫无反应。这些迹象,强烈提示患者的一只脚再次踏进鬼门关。于是,大家再次甩开膀子准备开始抢救。当时的情况,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患者发生异常的原因。为了防止气管打折或者脱落导致的通气异常,小李重新进行了肺部全面听诊。这一听不要紧,她立刻发现了异常。尽管她的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插管前后明显的呼吸音变化,她还是能听得出来的。再次听诊左侧肺部,呼吸音很小。加上患者很胖,呼吸音几乎很难听到。稳妥起见,她并没有立刻做出诊断,而是一边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主任、一边也告知现场参与抢救的急诊科同事。面对这个情况,大家一致认为患者可能发生了气胸。在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环节,压断的肋骨刺破胸膜发生气胸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找到原因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急诊科同事迅速找来胸腔插管,为患者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的手术。随着大量气体从胸腔喷出,患者血氧再次好转,其他生命体征在趋于平稳。事后,本以为再次从死神中成功抢回一条人命的大家,却遭到了迎头一盆冷水:患者出院后,家属“一纸诉状”送到医务科,把当天参与抢救的人都告了。小李也吓坏了,当天晚上就没吃饭,并且整夜失眠。这是因为,家属狮子大开口,一根肋骨一万!显然,她微薄的工资似乎无法承担患者索要的赔偿费用。这次,医院在几个科室抱团的抗议下,也不得已向患者强硬起来:要钱没有,可以走司法途径!几天后,家属见到索赔无望,只好悻悻而回。但是有一点,家属要求这些科室给他们赔礼道歉。眼见不用拿钱赔偿了,大家也只好忍了。最后呼吁大家:不要让“农夫与蛇”的故事再次上演。如果真把医护的心伤透了,看谁还敢救人?
推荐阅读:
《全身麻醉期间过敏性休克带来的挑战》《围麻醉期全身麻醉突发过敏性休克的危害》《面对苏醒期躁动,如何从容应对?》《围麻醉期突发局部麻醉药急性中毒》《围麻醉期应用丙泊酚突发性幻觉》点击“在看”,看看你的好友都在看什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tidianan.com/xlscsl/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