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九:李××,女,57岁,郑州市人,退休。无药物过敏史,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胸闷伴心悸1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喜深长吸气,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频发室性早搏个,偶见四联律;3、心率变异性未见异常;4、交感神经张力、迷走神经张力异常,植物神经平衡性失衡(迷走神经占优势),现口服益心舒胶囊、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今来诊,纳眠可,二便调。自诉服卡托普利片后咳嗽、睡眠差。舌质红,尖红甚,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否认其他病史。BP:/82mmHg,HR:72次/分,心律齐。
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瘀热互结)
处方:党参30g,丹参15g,苦参12g,郁金12g,生百合24g,炒枣仁15g,老茶树根45g,茯苓15g,茯神12g,生龙牡各30g,炒杏仁12g,桔梗15g,炒枳壳12g,莲子心3g,回心草10g,芡实45g,甘草6g,7剂,水煎服。
年12月11日复诊:诉服药后症状好转,仍咳嗽,吐白痰,影响睡眠,白天咳嗽稍轻,自诉服降压药物后降压效果不好,现改为伲福达,2次/日,余无不适,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HR:82次/分,心律齐,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处理:11月30日方加陈皮12g,前胡15g,鼠曲草15g,天竺黄12g,清半夏10g7剂,水煎服。
年12月26日复诊:诉咳嗽较前减轻,夜间偶有咳嗽吐白痰,时有胸闷,纳一般,眠差,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BP:/90mmHg,HR:78次/分,心律齐。
处理:12月11日方加荆芥穗6g,炒白术15g,竹茹15g,去苦参,芡实改为60g7剂,水煎服。
按语:早搏在祖国医学中属“惊悸”、“怔忡”等范围,《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实指因惊而致心悸。《伤寒论》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后世更用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养心汤、安神镇惊丸、益气安神丸等加以治疗。早搏属于快速型心律失常范畴,王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病机特点可归纳为“虚”、“瘀”、“热”,“虚”为气虚、阴虚,涉及心、脾、肝、肾四脏,“瘀”为瘀血内阻,心脉不畅,“热”为血分蕴热,与瘀胶结难解。如素体气虚,行血无力,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瘀热互结,耗气伤阴,心神失养;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血行不畅,壅而成瘀,邪气扰心;或感受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气心阴,邪毒日久不去,瘀滞于内,心脉不利,发为心悸。心脉瘀阻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可明显提高疗效。“热”在快速型心律失常中也占重要地位,清热凉血解毒也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则。结合患者病史,本案例就属于这一证型,用自拟方四参定悸饮加减治疗,疗效肯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