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秋天=仪式感
与买杯奶相比,老祖宗们的秋天仪式感满满的。《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对天地有敬畏之心的古人,每逢立秋都要举行盛大仪式。这一举动,从先秦都已开始。当时,官方设立“立秋”庆祝仪式及流程:天子先率领各臣子进行祭祀,完了之后,看歌舞表演……这流程后世沿袭都差不多。只是标准上有差异,比如,到了汉代官方程序会更细一些:像仪式上穿什么衣服、奏什么曲、跳什么舞都有严格标准。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多年前的西汉。立秋当天,你会看到半夜早起的公务员们穿着皂领白衣去西郊迎接第一缕秋风。吹完风你以为就完事了?不!公务员们还要用最快的速度换上绛色朝服,马上赶场东郊举行的下一个皇家宗庙祭祀活动。所幸这种“折腾”到了唐宋有了变化——迎秋从官方的独乐乐到民间众乐乐。这时候老百姓可比朝廷会玩多了。“迎秋搭台,经贸唱戏”热热闹闹,仪式和氛围相当浓厚。02文人骚客:我爱秋天
《陶渊明归隐图》弗利尔博物馆藏对于秋天,古代文人墨客是真的爱。不信?翻开课本看看,那么多的诗句让我们背诵欣赏。首推的当然是“赏菊大师”——陶渊明。自从有了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天跟看菊花联系起来。此后的数千年,大家在他的安利下,一到秋天就感叹:秋天那么美,当然要赏菊花!元代《杜甫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而秋天,到了忧国忧民的老干部杜甫这儿,当然去登高。不同于现代人秋天“第一杯奶茶”,文豪们秋天爱赏玩、爱运动,还注重仪式感。杜甫同志就是是其一。秋游之后,不忘记打卡,特意写篇小作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除了杜甫,各朝各代文人骚客们不甘示弱,抒发的热爱之情没让现代的我们少背诵,比如下面这几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03文艺派画家:嘘!安静,赏秋
▲元倪瓒《秋亭嘉树图》北京故宫博物到了文艺范儿的画家那,秋天做什么?当然不是“第一杯奶茶”!元代洁癖重度患者倪瓒表示:秋天美景这么多,挑一处干净静谧的地方赏景不好嘛?!瞅瞅我这《秋亭嘉树图》: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空阔无云的天色,是不是感觉凉意扑面而来呢?!最关键的是没啥人,相当静谧惬意!(石锤,洁癖党)▲《秋亭嘉树图》局部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要是知道肯定大叹“知己”。没想到若干年后,倪瓒如此心意相通。秋天嘛,汲水煮茶,观山赏景,最是舒适:▲《四景山水图》秋景。庭院幽深,小桥曲经通幽,若独坐庭中观山茗茶……这样子的秋天颇有一番闲情逸趣。哝,这幅《四景山水图》,不就完美诠释了刘松年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能做什么?倪瓒、刘松年表示:听风看景,安静赏秋,思考人生!赵孟、赵伯驹等艺术大家,闻言也会默默点了个赞,表示认同。▲赵孟《鹊华秋色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秋天。与春夏的单薄相比更有层次;与冬季的凛冽相比,它的厚重可以支撑起更多的复杂情绪与人生感悟。总之,秋天的宝藏,值得你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