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电生理之声
拖带现象是折返性心动过速特有的心电现象,是针对折返进行的一个电生理检查手段,临床中可应用拖带技术鉴别多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复杂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1拖带现象的定义
拖带现象由WALDO医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研究心脏外科术后房扑时发现,即表现为随着起搏频率的增加,心动过速跟上刺激频率,终止起搏,心动过速不被终止,又恢复到原有的频率。认为这一现象与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大折返)有关,不管是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分析上图出现的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是在心动过速发生的过程中,给予较高的频率起搏或刺激,A中的起搏频率低于心动过速频率,对心动过速无影响。
B、C中的起搏频率高于心动过速频率,起搏后心动过速的频率提高到起搏频率,起搏停止后C中的心动过速也随之终止;B中的起搏停止后心动过速还在发作,并且频率降回到原来频率。因此,图中仅B发生了拖带。
由于起搏部位与折返环的位置关系,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拖带现象,即显性拖带及隐性拖带。目前对大折返心动过速,是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及标测手段。
◆◆◆◆◆
2拖带现象的分类
显性拖带:
拖带现象时,用比心动过速较短周长(一般少于20ms)起搏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图形、心房激动顺序、或心室激动顺序不一致,起搏终止后恢复的第一个心动周期(PPI)长于原有心动周期。
PPIATCL±30ms,或PPIVTCL±30ms
----起搏部位不在或远离折返环的关键峡部。
PPIATCL±30ms,或PPIVTCL±30ms
----起搏部位在或靠近折返环。
隐匿性拖带:
用比心动过速较短周长(一般少于20ms)起搏不终止心动过速,使心动过速加快但不出现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和心房内激动顺序的改变,并且起搏终止后自发性心动过速立即恢复。起搏终止后恢复的第一个心动周期(PPI)等于原有心动周期(PPI=ATCL±30ms,或PPI=VTCL±30ms)。
----起搏部位位于或靠近折返环的关键峡部。
如上图所示,在外环的附近刺激,逆向激动与心动过速激动发生碰撞,产生融合波----显性拖带;在环的缓慢传导区,无融合波----隐匿性拖带。
◆◆◆◆◆
3拖带现象的几个关键词
起搏后间隙(PPI):
在起搏部位最后一个刺激脉冲(起搏导管远端电极记录的)到第一个心动过速电图时间(从起搏部位到折返环,并经折返环回到起搏部位所需的时间)。
刺激时间(ST):
从起搏脉冲到表现隐匿性拖带部位所记录下一个P波开始的时间。
激动时间(AT):
从起搏部位记录的电图到自发性(未拖带)心动过速时的一个P波开始的时间。
关键峡部区(Criticalisthmussites):
为消融靶点部位,是指出现隐匿性拖带和PPI-TCL与ST-AT<30ms区域,分为3个部位:
----传入处:AT/TCL>60%;
----传出处:AT/TCL<30%;
----中央部位:AT/TCL30%一60%;
旁观者部位(BystanderSites):
发生隐匿性拖带部位,但PPI-TCL和ST-AT均大于30ms。
外环部位(OuterloopSites):
表现为显性拖带,但PPI-TCL<30ms。
碎裂电位(SplitPotentials):
并不是合适的消融部位,仅在伴有隐性拖带时可指示为消融靶点。碎裂电位能够出现在阻滞线和疤痕附近(无关的旁观者部位)。
◆◆◆◆◆
4拖带在室速中的应用
通常应用于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MVT),多为折返性,约80%为疤痕相关性折返性室速,少数为特发性室速,SMMVT少数为局灶性。
上图为折返性与局灶性室速的心内激动顺序的区别。
上图为室速显性拖带,PPI–TCL=-=ms。ECG提示起搏时Ⅱ、Ⅲ、avF导联与自身心动过速明显不同。胸导联亦有差别。
上图为室速显性拖带,起搏12导联与自身心动过速相似,但PPI-TCL=-=74ms。ST-AT=-=81ms。
上图为室速隐匿性拖带,PPI–TCL=-=7ms。ECG提示起搏时12导联与自身心动过速基本一致。
下图为疤痕相关性室速示意图,其中:
①1、3为最早的舒张中晚期电位;
②7为盲端,此处拖带时PPI-TCL>30ms;
③4、5为出口附近,此处拖带时PPI-TCL≈30ms,体表ECG相似,但S-QRS和Egm-QRS很短;
④1为入口,起搏此部位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改变;
⑤3为真正的峡部,S-QRS=Egm-QRS;
理想的靶点:
1.隐匿性拖带,PPI-TCL≤30ms;
2.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体表ECG吻合程度高;
3.局部舒张中晚期电位最早;
4.局部S-QRS=Egm-QRS;
拖带标测应用于室速标测的局限性:
1.室速常常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
2.且常常自行或经起搏终止;
3.室速的局部不应期通常很长(和心动过速周长相似);
4.折返环关键峡部与“旁观者”部位可能表现为相似的缓慢传导;5.缓慢传导区通常也有递减性传导,这为测量PPI带来困难;
6.由于折返性室速多为疤痕相关性,通常有多个折返环路,起搏可能改变传导折返环路,使得心动过速改变,测量PPI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7.疤痕区常常不能被起搏夺获,增大起搏电流又会引起远场夺获,影响对折返环岛判断;
相应的解决办法:
1.以略短于心动过速周长(约30ms)的频率起搏,以避免超速抑制;
2.起搏时间足够长,足以使心动过速重置;
3.逐步起搏探索局部夺获心室的电流阈值,以略高于阈值的电流强度起搏(一般10mA),保证既能夺获心室,又不至于夺获远场部位;
4.拖带标测与起搏标测和基质标测相结合;
5.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提高成功率;
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是心脏电生理的基石,拖带技术是目前导管消融中非常重要的标测技术,但该技术有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的运用该技术,使其在导管消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循环在线∣专业心血管平台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