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阳不振,痰湿内阻证
张某,男,65岁,退休。病史:阵发性心慌2周。有糖尿病病史5年,有高脂血症2年,平素服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
初诊:年3月10日。诉心慌呈阵发性发作,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纳呆乏力。诊见体形肥胖,面色白,肢体困重,四肢不温,双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心室率73次/分。
证属心悸之心阳不振,痰湿内阻证。治以温补心阳,燥湿化痰,安神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二陈汤化裁,药用: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陈皮10g,茯苓30g,半夏10g,丹参20g,麦冬10g,夏枯草10g,白芷10g,葛根20g,白芍10g,阿胶珠10g,砂仁10g,川楝子10g,延胡索20g,益母草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年3月17日。心慌好转,胸闷气短稍减,下肢无力,水肿减轻,寐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上方加太子参15g,生黄芪10g,杜仲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年3月24日。期前收缩消失,胸闷气短明显减轻,无头晕,下肢水肿(-),寐可,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减夏枯草,加僵蚕10g、当归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随访患者2个月,病情稳定,未见明显不适。
按语:本例患者形体肥胖,素有痰湿内蕴,加之年过六旬,气血虚衰。气虚则血行无力,痰气交阻,且心阳失于温煦,心神失养,故发为心悸。方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振心阳,二陈汤燥湿化痰,夏枯草软坚散结,丹参、白芍、阿胶珠养血复脉,川楝子、延胡索、砂仁理气健脾,补而不滞。二诊辨患者气虚明显,遂加入太子参、生黄芪益气复脉。三诊加入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以期加速病情好转。
2、肝郁化火证
刘某,女,42岁,工人。病史:心慌间作2年余。有心律失常病史2年,年查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次,房性期前收缩次。口服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药物效不显著来诊。
初诊:年6月13日。心慌胸闷,伴汗出,劳累、饥饿后加重,平素心烦、易怒,耳鸣,晨起自觉有痰,难咯,质黏,乏力,走路似踩棉,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细数。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偶发房性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诊为心悸,证属肝郁化火,治以疏肝清火,养心复脉。
药用:牡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2g,白芍20g,茯苓20g,当归15g,黄连10g,莲子心10g,葛根30g,炒枣仁30g,柏子仁12g,远志12g,麦冬30g,玉竹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年6月20日。心慌,乏力明显减轻,仍有汗出,右耳偶耳鸣,晨起仍有痰,质黏,难咯,自觉口干,口渴。舌淡,苔薄,脉弦细。原方改白芍30g,莲子心12g,玉竹18g,五味子12g;加黄芪30g,浮小麦30g,珍珠母30g。每日1剂,14剂。
三诊:年7月4日。乏力、口干缓解,汗出明显减轻,期前收缩消失,继服4周后,主要症状消失。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平素容易心烦、易怒,肝气过于旺盛,加之人在中年工作压力过大,常有怒气伤肝,忧思伤脾,肝失疏泄,则脏腑气机失调,肝郁久之,易化火,火盛则常伤阴,火扰心神,心神不宁,心悸动不安;木郁及脾,或忧思伤脾,脾胃伤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失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火扰心,心悸烦躁。该患者肝郁化火,阴血不足,脾虚生痰,而致心悸不宁之证。治以疏肝清火养心复脉法,常用丹栀逍遥散化裁。柴胡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顺肝之性,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滋养肝之阴血;牡丹皮、栀子清解郁火,栀子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茯苓、炙甘草健脾以消痰,养心以安神,加黄连、莲子心以清心泻火除烦,葛根亦能清热宁心;麦冬、玉竹、五味子滋阴敛汗,养心安神;更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增强养心安神之效;远志则配茯苓,健脾祛痰而宁心。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滋阴养心、健脾祛痰、宁心复脉之效。
3、脾土阳虚,心神失养证
王某,58岁,教师。病史:心慌反复发作7个月。3个月前查动态心电图示最快心率次/分,最慢心率47次/分,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服用维拉帕米、阿替洛尔、普罗帕酮等多种西药,效果不佳。
初诊:年9月5日。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慌间作7个月。刻诊:平素畏寒,喜厚衣被,大便稀溏,便后心慌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稍暗,苔薄腻,脉结代。常规心电图示房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辨证从脾土阳虚,心神失养入手,治拟温运脾阳,宁心定悸。
药用:炙潞党参12g,焦白术10g,炮姜3g,炙甘草6g,桂枝10g,制附片5g,葛根12g,紫丹参12g,熟酸枣仁30g,黄连3g,砂仁3g,石菖蒲6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年9月12日。心慌减轻,期前收缩明显减少,便溏渐渐转实,但仍怕冷喜暖。舌质淡稍暗,苔薄腻,脉细。效不更方,再加入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每日1剂,14剂。
三诊:年9月26日。胸闷缓解,心慌明显减轻,继服2周后,主要症状消失。
按语:患者平素畏寒,喜厚衣被,大便稀溏,便后心慌易作,面色欠华等,辨证认为此属中土阳虚,子病累母,心失所养,故而心慌、心悸阵作,脉来结代。全方寓意附子理中汤,以桂枝、附子为君,温运脾阳,振奋心阳;党参、甘草益气补中;白术燥湿健脾;炮姜温中祛寒;葛根升阳止泻;砂仁、石菖蒲醒脾理气;黄连燥湿运中;丹参活血化瘀;酸枣仁宁心安神。本例患者悸在心中,而治重中阳,温脾而宁心,实有母病治子之妙。